螺絲產業高值化: 汽車與航太技術融合,台灣螺絲高質高值之路
#螺絲 #汽車 #航太 #高值化 #高品質 #台灣 #螺絲王國
台灣是全球主要的螺絲生產與出口國之一,素有「螺絲王國」之稱。多年來,台灣廠商憑藉穩定的品質與大量生產能力,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。為了維持產業的優勢,我司記錄一次的所見所聞,期許各廠商能朝向高值化及高質化產品發展。
高值化的方向之一,便是針對高階應用開發高附加價值的螺絲、螺帽等,其中,引人注目的是汽車產業對超高強度螺栓的需求日益增加,汽車用的螺絲向來要求嚴苛(如引擎、底盤部位的螺栓),而隨著車輛性能提升與輕量化設計趨勢,傳統的強度等級如10.9級、12.9級的螺栓有時已無法滿足極端條件下的要求。為了進一步提高強度,汽車產業在開發14.8U等級以上的超高強度螺栓時,融合了源自航太業的MJ螺紋與貝氏體熱處理等先進技術,並由VDA和USCAR-IFI等機構制定了專屬等級標準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探討台灣螺絲產業可以如何結合航太技術,打造汽車用超高強度螺栓,並就相關標準、設計理念與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說明。
牙型標準:MJ螺紋與高強度應用
在開發超高強度螺栓時,一項關鍵的設計要素是螺紋牙型,螺紋牙型決定了螺栓受力時應力分佈的情況,直接影響其疲勞壽命和可靠性,一般常見的公制螺紋(即 ISO 公制螺紋,通常標示為M,例如M8×1.25)牙型角為60度,牙頂與牙底通常有平坦截面或較小的圓角過渡。在一般強度的螺絲上,這種牙型已足以提供良好性能,然而,對於超高強度螺栓而言,傳統牙型可能產生過大的應力集中,導致疲勞開裂的風險增加,因此,汽車借鏡了航太領域採用的特殊的螺紋標準——MJ螺紋。
MJ螺紋是專為航太工業設計的公制螺紋標準,其定義見於 ISO 5855 標準,MJ牙型與一般M牙型最大的差異,在於螺紋根部(牙谷)的圓角半徑較大。雖然兩者同為60°牙型角,但MJ螺紋在牙谷處要求一個較大的圓弧過渡(根部半徑約為牙距的15%左右),而不是像普通螺紋那樣可能有明顯的尖角或僅極小的圓角【注: ISO 5855規範了MJ螺紋根部必須有一定尺寸的圓角】。這種設計使MJ螺紋的牙谷更加圓滑,能有效降低應力集中,在反覆受力(如振動載荷、交變應力)的條件下,減少應力集中意味著螺栓不易從螺紋根部開始疲勞裂紋,從而大幅提升其疲勞壽命。
除了圓角根部外,MJ螺紋與一般螺紋在尺寸公差上也有所不同。MJ螺紋通常搭配較嚴格的公差等級,以確保牙型精度。舉例而言,航太用的MJ螺栓常採用4h/5h這類較緊的公差帶,確保螺紋的每一處細節都精確成形,相比之下,一般工業用螺絲多採用6g等標準公差級別。總體而言,MJ螺紋代表著航太級的螺紋設計理念:透過優化牙型幾何來提高高強度螺絲的可靠性,隨著汽車螺栓強度等級的不斷提升,MJ螺紋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汽車高強度螺絲上,成為連結航太與汽車兩大領域技術的一座橋樑。
強度等級的演進:14.8U、15.8U、16.8U
傳統上,依照ISO 898-1標準,鋼製螺栓的強度等級最高為12.9級(抗拉強度約1220 MPa,屈服強度約90%以上比例),然而,隨著汽車產業對更高強度連接件的渴求,新型的強度等級開始出現,例如14.8、15.8、16.8等。這些級別的螺栓抗拉強度分別可達1400 MPa、1500 MPa甚至1600 MPa以上,遠超過傳統12.9級水準,值得注意的是,為了強調這些等級的特殊性,有些文獻或業界人士會在等級後加一個「U」字(如14.8U),表示其屬於Ultra-high(超高)強度範疇,區隔於一般標準中的強度等級。
14.8、15.8、16.8等級的提出,起源於汽車產業但深受航太領域的技術啟發,德國汽車工業協會(VDA)制定了相關標準(如VDA 235-205),專門規範了這些超高強度螺栓的技術要求。而在美國,汽車研究理事會(USCAR)聯合工業螺絲協會(IFI)也於2015年發布了《超高強度外螺紋螺絲指南》(UHSFG-1416U-2014),為14.8~16.8等級的螺栓提供製造與評估的指引,這些規範與指南指出了材料特性、熱處理、機械性能等方面的期望值,同時也強調了一些製程上的注意事項,【注: 例如指南中提及,抗拉強度達1400 MPa以上的螺栓宜具有貝氏體顯微組織,並採用適當工藝以避免氫脆】,從中可以看出,汽車產業在開發超高強度螺栓時,並非從零開始,而是充分借鑒了航太領域的成功經驗,將其融合進新的強度等級設計中。
在技術層面,這些新強度等級的螺栓往往結合了航太級的設計理念和製程。例如:
-
優化的螺紋設計:正如前述,採用MJ牙型以提高疲勞壽命,這在14.8U等螺栓上已成為事實上的標配。
-
特殊的材料與熱處理:傳統12.9級螺栓多為回火馬氏體組織,而14.8/15.8級則傾向於使用貝氏體熱處理。貝氏體(Bainite)是一種介於珠光體和馬氏體之間的鋼材顯微組織,透過適當的等溫淬火(奧氏體化後在中溫浴中停留)形成。貝氏體組織能兼顧高強度與韌性,相較於同硬度的回火馬氏體,對氫脆(氫誘發延遲斷裂)敏感性較低。這意味著14.8U等超高強度螺栓在滿足強度的同時,能有一定的延展性與斷裂韌性。例如根據指南資料,16.8級螺栓雖然硬度高達HRC50左右,但仍要求至少約8%的伸長率,以確保不至過於脆硬。
以一份案例說明:美國某車廠公司的高強度汽車螺栓圖紙中,就指定了Property Class 14.8(依據VDA 235-205標準)為強度等級。該圖紙要求材料符合特定牌號(經熱處理可達貝氏體組織),更關鍵的是,在螺紋標註上清楚地寫著「MJ8×1.25-6g」,且附註「熱處理後滾牙」。這意味著螺栓直徑8mm、螺距1.25mm,牙型為MJ制式,公差6g,並且在完成熱處理後進行滾壓成型螺紋。這個例子將前述各點結合展現:14.8級的超高強度、MJ航太牙型設計、貝氏體級熱處理,全都融合在一顆小小的汽車螺栓上。由此可見,當前汽車產業的尖端螺絲產品,實已揉合了航太工業的設計哲學與製程技術。
產業建議與未來趨勢
面對汽車產業對超高強度螺栓的需求興起,這對台灣螺絲業者而言其實是一個好消息。以下是對產業的幾點建議與對未來趨勢的展望:
-
投入研發與升級製程能力:高值化產品的開發離不開研發投入,業者應積極與材料供應商、熱處理廠合作,研究適合14.8等級以上螺栓的特殊鋼材和熱處理參數(如貝氏體等溫淬火工藝),同時,引進或改造設備以具備在高硬度材料上滾牙、精密加工的能力。這些前期投入將換來在高階市場的競爭優勢。
-
品質管制與認證:汽車和航太等高端領域對品質有近乎苛刻的要求。台灣廠商需強化品質管理體系,符合汽車業國際認證(如IATF 16949)等,並培養對應的人才與技術。同時,要建立嚴格的檢驗標準,從材料、尺寸、公差到表面處理,每一環都做到零缺陷,只有品質過硬,國際大廠才敢放心採用台灣供應的超高強度螺栓。
-
客製化與服務能力:高階扣件往往需要與客戶(車廠)共同開發、客製設計。台灣業者可加強工程服務能力,提早介入汽車新車專案的設計階段,提供從材料選擇、螺紋設計到表面處理的整體解決方案。成為客戶的技術合作夥伴,而非僅是製造螺絲的供應商,能提升價值鏈地位。
綜合而言,台灣螺絲產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。汽車用超高強度螺栓是一個典型的高值化產品代表,其開發和製造需要結合航太級的技術與經驗。這對台灣業者既是挑戰,更是機遇:挑戰在於需突破現有的技術範疇,投入資源提升能力;機遇則是掌握了這項技術後,將可往高品質及高值化,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技術領先和利潤提升。未來,隨著汽車工業不斷向更安全、更輕量、更高效邁進,螺絲產品也將隨之演進,我們可以預見,在不久的將來,汽車產業會更加緊密地與航太技術接軌:不論是更高強度等級的螺栓,或是創新的複合材料方案,都可能成為下一波浪潮,台灣螺絲產業若能抓住這股趨勢並積極投入,高值化升級之路將指日可待,繼續在全球舞台上擦亮「螺絲王國」的金字招牌。
Recent Articles